行业动态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解释
[编辑:贵州华升电梯有限公司] [时间:2015-08-16]
近年来国家电力资源紧张,全国大部分地区停电、限电现象十分频繁。电梯因停电而导致乘客被困的事故频频发生。因此,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装电梯或旧梯改造项目都会考虑增加该装置。电梯整机不能因为安装了电梯应急救援装置而降低其安全指标;电梯救援装置也不能频繁误动作或报错影响电梯整机的正常运行。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可以说是电梯另一套控制装置,它将直接向曳引机制动器供电,其安全性能十分重要。在国内电梯应急救援装置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国际上也很难找到针对停电对电梯内被困人员救援的相关要求和规定,生产厂家都是以各自的标准进行生产。已应用的应急救援装置型式各种各样,良莠不齐,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建立一套规范安全的试验方法。
早在1998年netec已经开始了对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的试验工作,经过近10年的试验经验总结,netec对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的安全性能有了深刻的体会。为了规范市场,减少电梯安全事故的发生,netec参考电梯应急装置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电梯整机生产的企业要求,并结合gb7588-2003的要求,初步制定了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讨论稿(以下简称《方法》)。本《方法》主要涉及到电梯信号的采集、电梯救援的控制、救援装置的性能、救援装置的安全保护等。本《方法》是由netec组织部分应急电源生产企业和电梯整梯制造企业制定的非强制性指导文件,自愿执行本《方法》的应急电源生产企业、电梯制造企业以及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遵守本标准的所有规定。
在今后几期的“netec服务在线”中,我们将针对该《方法》进行解释说明,并期待各位同行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该《方法》更加完善和规范。
《方法》内容及其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梯应急救援装置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及检验。
2 引用文件 (略)
3 术语和定义
3.1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emergency power device of lift)
当电梯供电电网发生故障后,以电池作为供电能源,使电梯安全运行,实施对被困人员救援的装置。
3.2 自动操作救援装置(automatic rescuer device)
当电梯供电电网发生故障后,电梯应急救援装置自动启动,在满足电梯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当电梯轿厢处于开锁区域时能自动打开所处层门和轿门;当电梯轿厢处于非开锁区域时能有效控制速度将轿厢移动到邻近开锁区域,打开该层门和轿门,安全放出乘客。
3.3 手动操作救援装置(manual rescuer device)
当电梯供电电网发生故障后,由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操作电梯应急救援装置,打开电梯制动器,使电梯依靠重力差或盘车装置运行至平层位置,救援人员利用层门打开电梯层门,安全放出乘客。
4 单位和符号 (略)
由第3条的定义可以看出,应符合本《方法》的应急应救援装置包括:自动操作救援装置、手动操作救援装置,它们的共同点是:供电电网发生故障后,以电池作为供电能源投入使用。手动机械松闸或其它以机械方式松闸的救援装置不属于本《方法》要求范围内。目前,自动操作救援装置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比较常见;手动操作救援装置主要应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救援操作中,有逐步被自动操作救援装置取代的趋势。
从定义上看,自动操作救援装置应向电梯的曳引机(包括制动器)和门机供电;手动操作救援装置应至少向制动器供电。手动操作救援打开电梯层门时,需通过救援人员利用层门钥匙打开层门释放被困人员。如果救援人员通过操作按钮在机房进行开门操作的救援装置则不属于本《方法》规定应急救援装置,这种救援方法目前很少见,存在安全隐患,不提倡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手动救援。
5 技术要求
5.1 工作条件
a) 海拔高度 ≤2000m;
b) 环境温度 -5℃~45℃;
c) 贮存温度 -20℃~50℃;
d) 相对湿度 ≤90% 无结露;
e) 供电电压波动 ≤±7%;
f) 环境空气中不应含有腐蚀性和易燃易爆性气体及导电尘埃。
5.2 外观
5.2.1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的主要部件应与电梯控制柜其它部件有明显区分或有必要的警示标志。
5.2.2 信号显示应明亮,指示功能明确,各种标志应清晰。
5.2.3电梯应急救援装置控制部分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与接地点相连接的保护导线(pe线)所用材质与相线相同时,其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表1的要求;采用单芯绝缘导线时,按机械强度要求,截面不应小于下列数值:
有机械性的保护时为2.5mm2;
无机械性的保护时为4mm2
表1保护导线最小截面
相线芯线截面s(mm2) |
pe线最小截面(mm2) |
s≤16 |
s |
16<s≤35 |
16 |
s>35 |
s/2 |
第5.1条是参照gb/t 10058-1997《电梯技术条件》制定,由于电梯应急救援装置一般是在电梯供电电网发生故障后投入使用,因此其工作条件比gb/t 10058-1997《电梯技术条件》中要求的更加苛刻。该条款工作条件参数的规定没有相关标准作为依据,而是综合考虑了一般电池的工作条件、基本电气元器件的工作条件,制定了本条要求。
第5.2.1条,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可以是独立的一个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电梯控制柜中的一项功能。第一种情况时,救援装置有独立控制柜,该控制柜一般放置在电梯控制柜附近,在救援装置控制柜明显的位置应有必要的说明或标识用以区分,以防混淆;第二种情况时,救援装置的主要部件可能安装在电梯控制柜内部,应与控制柜中的其它部件进行标识区分,以防对其误操作。
第5.2.3条,引用gb 50054-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第2.2.9 条、第2.2.10条要求。
5.3 电气安装与电气设备
5.3.1 总则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不得影响电梯所有正常功能。
5.3.1.1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外壳的防护等级不低于ip2x。
5.3.1.2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宜符合en12015和en12016的要求。
5.3.1.3 绝缘电阻应测量每个通电导体与地之间的电阻,绝缘电阻的最小值应按下表值来选取:
标称电压/v |
测试电压(直流)/v |
绝缘电阻/mω |
安全电压 |
250 |
≥0.25 |
≤500 |
500 |
≥0.50 |
>500 |
1000 |
≥1.00 |
5.3.1.4 信号接口线部分(25v以下除外)对地之间施以两倍额定电压加1000 v的电压,历时1 min ,不能有击穿或闪络现象。
主动力线部分对地之间施以两倍额定电压加1000 v的电压,历时1 min,不能有击穿或闪络现象。
5.3.1.5 对于控制电路和安全电路,导体之间或导体对地之间的直流电压平均值和交流电压有效值均不应大于250v。
5.3.2 电气设备
5.3.2.1 使电梯驱动主机停止运转的主接触器应为gb14048.4中规定的下列类型:
a) ac-3,用于交流电动机的接触器;
b) dc-3,用于直流电源的接触器。
此外,这些接触器应允许启动次数的10%为点动运行。
5.3.2.2 由于承受功率的原因,必须使用接触式继电器去操作主接触器时,这些继电接触器应为gb14048.5中规定的下列类型:
a) ac-15,用于控制交流电磁铁;
b) dc-13,用于控制直流电磁铁。
5.3.3 采集信号、控制信号
5.3.3.1 采集和控制信号的装置不能影响电梯的正常使用。
5.3.3.2 采集和控制信号装置的故障不能导致产生电梯电气安全装置失效的风险。
5.3.3.3 电梯安全回路中采集信息的装置应符合gb7588-2003中对安全电路的相关要求。
5.3.3.4 在电梯控制回路增加的接点应采用:
a) 接触式继电器触点。该接触器的触点的要求如下:
1) 如果动断触点(常闭触点)中的一个闭合,则全部动合触点断开;
2) 如果动合触点(常开触点)中的一个闭合,则全部动断触点断开。
或
b) 符合gb7588-2003要求的安全电路。
作为电梯整机的一部分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安装到电梯上,不能影响电梯的原有功能。不能因为电梯应急装置的故障造成电梯的功能减少或安全等级降低。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应该是电梯的控制装置,因此其电气设备的选择应符合gb7588-2003标准的要求。本部分条款与gb7588-2003标准的对应情况见下表:
《方法》条款 |
对应的gb7588-2003条款 |
5.3.1.1外壳防护等级 |
13.1.2 外壳防护等级 |
5.3.1.2电磁兼容性 |
13.1.1.3 电磁兼容性 |
5.3.1.3 绝缘电阻 |
13.1.3 绝缘电阻 |
5.3.1.5直流电压平均值和交流电压有效值均 |
13.1.4 直流电压平均值和交流电压有效值均 |
5.3.2.1 主接触器的类型 |
13.2.1.1 |
5.3.2.2 接触式继电器 |
13.2.1.2 |
安装电梯应急救援装置后,不可避免要采集电梯整机的各种信息,比如安全回路、门回路、检修控制回路、电源回路、平层信号等等。信号的采集不应该影响电梯,不应该减少电梯原有的保护功能,而且要符合gb7588-2003的相关要求。
gb7588-2003标准第14.1.2.1.3条要求:
除本标准允许的特殊情况(见14.2.1.2、14.2.1.4和14.2.1.5)外,电气装置不应与电气安全装置并联。
与电气安全回路上不同点的连接只允许用来采集信息。这些连接装置应该满足14.1.2.3对安全电路的要求。
因此《方法》第5.3.3.3条规定采集安全回路信息的装置应符合安全电路的要求。另外需要说明一下,gb7588-2003标准中要求:
14.1.2.3.3 含有电子元件的安全电路是安全部件,应按照f6的要求来验证。
电梯应急救援装置采集安全回路信息的部分不是电梯的安全部件,因此不必进行型式试验,但是设计上需要满足安全电路的相关要求
6 救援过程
6.1 紧急状态发生后,自动操作救援装置等待时间应≥3s,判断紧急状态稳定后自动投入救援运行。
6.2 自动操作救援装置投入运行后,若轿厢在开锁区域位置,应急救援装置应控制开门电机打开层门、轿门;若电梯不在开锁区域位置,应急救援装置应使轿厢向上或向下移动(若无指定运行方向,则视轿内负载情况,向轻的省电方向运行),运行到开锁区域后控制开门电机打开层门、轿门,释放被困人员,开门维持时间≥10s。
6.3 完成应急运行后,关闭电梯层门、轿门,自动操作救援装置退出应急工作状态。
6.4 轿厢自动救援应急运行时,应急运行速度不应大于0.30m/s。
6.5 自动救援应急运行平层精度应在±30mm范围之内。
6.6 自动救援应急运行时,不得使轿厢造成异常振动或冲击声响。
6.7 进入自动应急救援运行时,轿厢内宜有语言提示与安抚功能。
第6.2/6.3条,救援运行在完成平层、开门动作后,应保持门打开状态≥10s,然后关闭层门。保持门开启状态以便被困乘客有足够的时间离开轿厢,然后关闭层门以防止不知情乘客重新进入轿厢。
本《条件》初稿时对救援运行超速保护装置有相关规定,“6.4.2 应急运行速度超过0.40m/s时,电梯应立即退出应急运行状态。”但考虑到,增加该装置对产品成本会有很大的提高,又由于应急运行时电梯安全部件状态正常,电梯本身的超速保护装置工作正常,因此,讨论稿中删除该条要求。
第6.5条,gb/t 10058-1997标准中规定额定速度不大于0.63m/s的交流双速电梯平层精度在±15mm范围之内,额定速度大于0.63m/s,小于1.00m/s的交流双速电梯平层精度在±30mm范围之内。考虑到救援运行控制简单,规定其平层精度在±30mm范围之内。
7 电池
7.1 电池必须是全密封免维护电池,防止电解液泄漏腐蚀电梯部件。
7.2 在应急救援装置的显著位置应标注电池更换的建议时间。
7.3 电池应便于更换,更换电池时无须拆卸其他电气部件。
7.4 当充电回路中充电电源或其控制电源发生故障时,应设置声光报警或电池低压保护。
7.5 应急救援装置蓄电池电压低于标称值的80%,电梯不作应急运行。
第7.5条,蓄电池电压过低保护,避免由于蓄电池电量过低,在应急救援运行时供电不足,造成事故。
8 试验方法
8.1 外观检测:目测。
8.2 测量应急救援装置外壳的防护等级,记录于表。
8.3 测量应急救援装置信号接口对地绝缘电阻,记录于表。
测量应急救援装置主动力回路对地绝缘电阻,记录于表。
8.4 耐压测试:
1)信号接口线部分(25v以下除外)对地之间;
2)主动力线部分对地之间。
8.5 安全试验
将应急救援装置与专用电梯模拟仪连接好 (也可直接在实际的电梯整机上进行) 。
8.5.1 安全回路试验:在自动操作救援装置运行中,模拟电梯断开安全回路,应急救援装置应立即停止运行,10秒内恢复安全回路,应急救援装置重新运行。
8.5.2 门锁回路试验: 在自动操作救援装置运行中,模拟电梯断开门锁回路,应急救援装置应立即停止运行,10秒内恢复门锁回路后,应急救援装置重新运行。
8.5.3 检修回路试验: 在自动操作救援装置运行中,模拟电梯检修开关打到检修位置,应急救援装置应立即停止运行,10秒内开关恢复到正常位置,应急救援装置重新运行。
8.5.4 在手动操作救援装置运行中,模拟电梯安全回路、门锁回路断开,应不影响救援运行。
8.6 功能试验
将应急救援装置与专用电梯模拟仪连接好(也可直接在实际的电梯上进行),模拟电梯故障,检查自动操作救援装置的功能。
8.7 负载试验
8.7.1 将应急救援装置与实际电梯连接好,电梯能正常运行。给轿厢加载下列不同的负载情况下,做应急试验,并每次都测量电梯的应急运行速度、平层精度、机房噪音及轿厢运行方向,记录于下表。
载荷%
项目 |
0 |
25 |
50 |
75 |
100 |
速度m/s |
|
|
|
|
|
平层精度mm |
|
|
|
|
|
轿厢运行方向 |
|
|
|
|
|
9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
产品标牌应设置在明显位置,并采用不能撕毁的耐用材料制成。标牌上应至少注明下列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
b) 出厂日期、产品编号;
c) 制造商名称;
d) 额定输出功率;
e) 电池额定容量;
f) 电池额定电压。
9.2 包装、运输
9.2.1 通则
产品的包装、运输应符合gb191-2000的规定。
9.2.2 随机文件
a) 产品合格证;
b) 使用说明书;
c) 装箱单。
9.3 贮存
产品应放于干燥通风的室内,不允许露天存放。持续存放时间不得超过6个月,超过存放时间,应重新拆箱检查其完好情况。
上一篇:电梯安全性探讨
下一篇:电梯产量中国位居全球首位